找到相关内容36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转识成智,一切从心开始

    大宗派,一种是中观,一种是瑜伽行。中观就是龙树大师的宗派,瑜伽行就是弥勒菩萨开创的宗派。因为它讲万法唯识,故叫唯识宗;因为它对内心与外界种种的法相条理细分,又叫法相宗;因为它的祖师在唐朝时常住在西安...

    素闻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0778539.html
  •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——济群法师

    罗什西来之后,大量翻译般若经论。在译出《摩诃般若》的同时,也翻译了与《般若经》相应的一些重要论典,如龙树的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及提婆的《百论》等,对隋唐时期相继成立的各个宗派都产生了巨大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778880.html
  •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

    善导、怀感、少康。日本也有一个净土宗谱系排列,所谓三国七祖。印度有二位祖师:龙树菩萨、天亲菩萨;中国有三位祖师:昙鸾大师、道绰大师、善导大师;日本有二位祖师:源信大师、法然上人。在这七祖中,中国以昙鸾...

    温金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879202.html
  • 世亲菩萨对《无量寿经》诠释: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》(2)

    都广泛的提到了这一名词。龙树菩萨的《十住毗婆沙论》说:“柔软者,不刚强 粗恶。菩萨得是柔软心,生种种禅定,亦修习诸善法,观诸法实相,心则堪用。”(T11.435c)   在经典中,其意义含摄相当的...笔者撰写〈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〉之后,觉得有必要再进而研读世亲的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》,以理解印度大乘佛教净土观的发展。因为在阅读相关资料时,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,对于本论的诠释还在相当浑沌的状态,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1979286.html
  • 刘运好:慧远大师行迹考

    慧远73岁。作《大智论序》。《高僧传》慧远本传:曰:“释论新出,(姚)兴送论并遗书曰:‘《大智论》新译,讫,此即龙树所作,又是方等旨归,宜为一序,以申作者之意。然此诸道士,咸相推谢,无敢动手,法师可为...

    刘运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279422.html
  • “详考其理,各擅宗涂”——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

    卒于玄奘出生之前三年。他将《法华经》义与龙树教学,以独特的圆融思想一以贯之,又在南北朝的判教思想基础上别出新猷,将佛教经典依时序分为五种,将佛陀的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依性质各分四类,并将禅学思想体系化,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579872.html
  • 真言宗小史序(潮安王弘愿撰)

    定《释教录》云:“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菩萨,年七百余岁。今尤见在南天竺国传授《金刚顶瑜伽经》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,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,及诸大乘经论等。”弘愿案此而言,则龙智菩萨世寿已至七百岁,而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55480040.html
  • “近代居士佛教的典范--陈健民对在家学佛的启示

    大小便,起坐唯思空性之理,再依师诀习定。在第三天早晨,我突然看到南天竺(印度)的铁塔,这是金刚萨卅的隐境,龙树菩萨由此塔取出《大日经》及《金刚顶经》,并得到金刚萨卅的亲自传授。此时我得到了个决定见——...

    黄英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5380128.html
  • 高原雄鹰一慈成加参上师弘法利生侧记

    见。精通三乘教义的班智达那诺巴尊者,遵照空行母授记,历经百般苦行而依止帝诺巴尊者,后被上师以鞋底猛击额头昏倒,由此而证悟了上师的密意。印度的龙树菩萨丢下一把鼻涕,其弟子龙菩提全部拾起而享用,从而获得了...

    金连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5181617.html
  • 荆溪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讨

    的心具一切法与摄论师所持的缘具一切法的观点加以驳斥,乃至引用龙树《中论》中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生,不无因生为佐证,甚至举梦眠之譬喻来说明「自、他、共、离」四句是不能成立的,亦即说明「心具、缘具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081704.html